都市晨报:徐医附院康复医学科:有效实现“功能-活动-参与”三大目标

2014-05-21 00:00:00系统

脑卒中后易引起并发症,病情平稳可进行康复训练
 
徐医附院康复医学科:有效实现“功能-活动-参与”三大目标

 

康复医学科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如果说一家综合医院的其他科室注重的是去除患者的病痛,那么康复医学科所承担的则是病人功能的恢复。


“康复治疗是一项综合、系统、规范的治疗,涵盖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等神经系统的康复,以及骨折、骨关节疾病(包括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老年疾病等也都是我们康复的对象。”据徐医附院康复医学科主任项洁介绍,目前“脑卒中”后偏瘫、失语、吞咽障碍等功能障碍的患者占住院病人的半数以上。


█话题一:脑卒中的康复


据了解,中国现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600万人,每年新发病150万人,65岁以上老人的罹患率高达21.7%,患者中70%的人将会终身承受半身不遂、手脚麻痹、语言障碍、痴呆等后遗症的痛苦。项洁主任建议,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发病后及时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防治各种后遗症及并发症。


脑卒中后极易引起并发症

 

据项主任介绍,脑卒中的并发症主要有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肩痛、痉挛等,其中卒中早期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率较高,约占60%至80%,临床表现以肩关节活动受限,肩痛为主;肩手综合征大部分在发病1至3个月发生,表现为患肢、患手浮肿、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等,后期可致手肌肉萎缩甚至畸形;痉挛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的一个常见现象,如患者及早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痉挛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否则痉挛将会加重甚至出现关节挛缩。


“脑卒中是主要致残疾病之一,患者生存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程度。”项主任表示,越早进行康复训练,患者功能恢复越好。


【病例】康复训练让偏瘫患者重新站立

 

在采访中,项洁主任给记者介绍了一个康复病例:50多岁的陈大妈体型较胖,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去年突患脑梗塞,导致左侧肢体偏瘫。在徐医附院神经内科住院半月后,转到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治疗。


“病人还在神经内科治疗时,我们就采取了床边早期康复治疗,包括被动的关节活动、感觉刺激、神经促通、抗痉挛体位等康复训练,以达到保持病人正常关节活动范围、防止并发症、诱导促发主动活动的出现的目的。”项洁主任说,病人转到康复科以后进行更系统的康复治疗,包括坐位平衡、床上翻身坐起训练、站立平衡、步态训练、手功能训练、针灸等,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一天大概要训练4、5个小时。“两三个月后,病人恢复了步行功能,手功能也奇迹般恢复了。”当病人的手指重新动起时,她激动地抱住我们的治疗师泪流满面。现在,这位病人已经能够自己刷牙、洗脸、吃饭、如厕,日常生活完全自理。


脑卒中患者及早进行康复治疗益处多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脑卒中后的病人75%留有偏瘫、失语等后遗症,如能接受早期正确的系统的康复治疗,这些后遗症都是可以避免的。


“一般病情平稳后可以开展康复训练。脑梗塞病人在发病后5天左右能够训练,脑出血病人在发病后10天左右即可开展康复训练。”徐医附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周夫瑞称,轻度瘫痪患者康复治疗4周上肢功能完全恢复的有77%,而重度瘫痪者只有11%;恢复独立步行的轻度瘫痪患者为89%,而重度瘫痪患者只有24%。“因此,争取早期康复时机是非常重要的。”


康复治疗的三大目标:功能-活动-参与

 

周夫瑞主任表示,康复能达到的最佳效果是使受损的神经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重返工作岗位。

 

第一,恢复功能。比如运动、吞咽、语言、心理、认知功能障碍等,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得到恢复。


第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让患者不用长期卧床,不再需要他人的照顾。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第三,恢复社会参与能力。这对年轻患者更为重要,让他们重返工作岗位,不仅能照顾自己,还能照顾家庭。


患者能否实现理想的康复效果,首先取决于脑损伤的部位和严重程度,以及脑卒中的治疗是否及时、恰当。决定康复疗效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能否早期、持续、正确的进行康复训练。此外,患者有无合并症、并发症等也会影响康复效果。如果病人同时发生了心梗或有心绞痛,对于心脏病的治疗会影响康复训练的时间和训练量,从而影响康复效果。但是如果老年患者没有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经过康复训练后的恢复程度和年轻人差不多。因此,年纪大的患者也应当积极康复。


康复治疗主要有四种方式

 

“康复治疗方法主要有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中医传统疗法等。”周主任解释,其中运动疗法是让患者徒手或借助器械来进行各种运动,以缓解症状,改善运动功能,从而纠正异常的运动模式;作业疗法是从文艺活动和认知活动中选择一些作业对患者进行训练以缓解症状,改善功能的一种方法,如床到轮椅的移乘、木工、书法、拼图、插木钉、套圈等;通过言语疗法可以对脑卒中引起的失语症等进行训练和矫治;通过中医传统康复疗法,如针灸、按摩等可以改善运动功能,还可改善一些并发症如痉挛、疼痛等。此外,该还借助国内外先进的康复医疗设备,如机器人、生物反馈、悬吊技术、智能运动系统及诸多的理疗设备进一步帮助患者改善功能。

█话题二:骨质疏松

 

临床上有着“寂静杀手”之称的骨质疏松症目前越来越得到临床关注,有关专家说,这与现代人缺乏锻炼、缺乏日照、不良饮食习惯有关。


有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已有近8800万骨质疏松症患者,占总人口的6.16%,其中5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更是高达15.7%,这一数据呈现出每年增高的趋势。


何为骨质疏松?项洁主任解释,人的骨骼放大以后像一个鸟巢,骨小梁就像鸟巢的刚架结构。人老了以后,起支撑作用的骨架结构变细了,还有一些地方断掉了,这就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呈现年轻化趋势

 

“骨质疏松症早期没有临床症状,待发生骨骼疼痛、关节疼痛、活动受限、驼背、骨折等临床表现时,骨质疏松症则已经进入了中晚期。”项洁主任告诉记者,我国50 岁以上的人群中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约为15.7%,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患病人群在逐步扩大。更让人为之担忧的是骨质疏松症呈现年轻化趋势。”


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不能光靠补钙

 

项主任说,关注骨质疏松,普及骨质疏松知识,加强我国中老年人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意识,对减少骨质疏松症所带来的危害非常重要,做到早预防、早检查、早治疗。“骨质疏松的根本原因是骨代谢失衡,单纯补钙不能解决骨代谢失衡问题,钙剂是治疗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基础用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一旦患了骨质疏松,由于老年人吸收钙而形成新骨的能力差,单纯补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盲目地长期补钙还可能产生肾结石等副作用。

 

  项主任建议,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在选用药物上,不仅要补充钙剂,还要补充维生素D,它能促进钙的吸收,减少钙的丢失。此外,对于破骨细胞活跃的骨质疏松患者要给予二磷酸盐治疗,判断破骨细胞的活性需要进行骨代谢检查,能从根本上治疗骨质疏松,减轻骨痛,增强骨强度,降低骨折发生率。

 

同时,人们平时要保持均衡的饮食,中老年人应每一、两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测;其次,对已确诊骨质疏松症、已发生过骨质疏松骨折或已有骨量减少并伴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者,应该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提高骨密度、防跌倒等措施降低骨折风险。


新闻链接

 

徐医附院康复医学科门诊、病房、理疗室、治疗室一应俱全

 

据项主任介绍,康复医学科分为两个部分:门诊、门诊理疗室设在徐医附院本部;病房、治疗室设置在徐医附院西院。康复医学科床位160张,功能布局方面,处处从方便患者出发:室内储物柜、中心吸引、供氧、传呼系统等一应俱全;治疗方面,康复医学科大量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康复治疗和训练设备,如: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器Nustep-T4、下肢康复机器人、等速肌力训练设备、悬吊训练设备,全自动牵引床、CPM、电脑骨创治疗仪、生物反馈治疗仪、平衡训练器、吞咽言语、认知障碍诊治仪、盆底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膀胱功能障碍治疗仪,电脑恒温蜡疗仪等,并利用国际前沿技术,使患者全面康复。



专家名片:

 

项洁 主任医师,副教授,康复医学博士,硕导,徐附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江苏省康复医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脑损伤康复专委会常委,江苏省社区康复专委会常委,江苏省康复教育专委会委员,江苏省健康教育委员会委员,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质疏松诊疗中心主任。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帕金森病、骨关节疾病、骨质疏松症康复治疗,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老年病患者提供运动处方。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获市科技进步奖1项,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主持市级课题2项。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周三、周五全天


周夫瑞 副主任医师,徐医附院康复科副主任,一直从事康复医学专业,对脑卒中、脑外伤所致肢体功能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的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神经促通技术、关节松动技术的临床应用有较深的研究。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可使大多数患者达到日常生活自理,大部分患者利用辅助具可以行走,大小便功能达到恢复,另外还开展了骨关节病的康复,使骨关节病患者在术后得到功能恢复。


主要研究: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的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现正承担着脑损伤的认知康复科研项目,在《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临床康复》、《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发表论文10多篇。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周四全天,周六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