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晨报:徐医附院消化内科:为消化道疾病患者送去健康
2014-07-09 00:00:00系统
内镜下治疗消化道疾病,小创伤解决大问题
徐医附院消化内科:为消化道疾病患者送去健康
消化道疾病是人体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较高。由于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消化道疾病谱也发生改变,患消化道肿瘤的病人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年轻。徐医附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张永文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该科长期承担淮海经济区及苏北地区消化系统疑难、危急重症的诊治任务,年门诊量9万人次,内镜诊疗量2万多人次,以精湛的医疗技术,诚挚的服务理念赢得了徐淮地区患者的认可。
【技术】内镜下治疗消化道疾病
内镜下治疗,小创伤解决大问题
随着电子内镜广泛应用于临床,二十多年来消化内镜技术日益发展,内镜已不仅仅局限于消化道疾病的检查和诊断。许多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消化道疾病都能在内镜下进行治疗。
微创治疗减少外科手术创伤
胃镜是发现食管癌的金标准,胃镜下直视检查能看到食管黏膜的改变。过去,早期的胃癌、食管癌、肠癌都需要外科手术,或腹腔镜、腔镜下手术,传统意义的开刀对病人损伤较大,尤其是食管早癌,食管切除的创伤不可避免。目前在内镜下的黏膜剥除术,不仅不改变正常生理结构,就能把病灶切除掉,而且病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以为是消化不良 其实胃里长个大瘤子
“开始以为是消化不良,但腹胀持续一个多月,越来越难受了。”54岁的林女士胃里长了个鸡蛋大小的肿块,徐医附院消化内科成功为其切除了这个大肿瘤。
林女士最近一个多月总是感觉肚子胀胀的,让她很烦心。这天,她无意中用手轻按,竟然触及到一个圆形肿块,林女士赶紧来到徐医附院。经检查,B超显示为胃部有个肿块,建议手术治疗。
“以前这样的情况,都是开刀,将上腹部切开一个十来公分的口子,现在在胃镜下就可以直接切除。”张主任向记者介绍,虽然肿块比较大,手术难度大,但在医护人员配合下,手术过程比较顺利,对病人的损伤也小,术后经过简单对症支持治疗,一周即痊愈出院,随访三月,患者恢复良好。
八旬老翁内镜下取结石
采访中,消化内科张永文主任向记者介绍了一个病例。家住萧县的孙大爷今年84岁,上周忽然出现腹痛、便血的状况,家人慌了神,赶紧将其送到当地医院治疗,由于孙大爷病情很严重,当地医院建议到徐医附院治疗。
“患者来到医院时,腹痛剧烈,直不起身,出血量大,几个小时就便血20多次,达1000毫升。”张主任说,医生立即为其做了输血止血的处理,待病情稳定后,又做了急诊CT,判断老人是患了“粪石症”。“没有消化的食物残渣,在肠腔里时间长钙化,形成粪石。粪石会引起肠粘膜的损伤,比如糜烂、溃疡、出血,严重了还会穿孔。”
判断出病情,医生为孙大爷做了内镜下的取石治疗,“这是个微创手术,20分钟手术就完成了,解除了患者后顾之忧,术后恢复非常好。”
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术是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新手段
据张永文主任介绍,早期消化道肿瘤通常是指局限于黏膜层、黏膜下层的肿瘤,而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采用黏膜下注射,使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早期肿瘤隆起,用圈套器电凝切除,创面若无活动性出血,收集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即完成手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适用于病变小于2cm、病理为高中分化肿瘤、浸润深度不超过粘膜下层且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癌症患者,其治疗效果可与根治性外科胃切除术媲美,5年存活率超过95%。而对于大于2厘米的早期消化道肿瘤则一般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明显降低肿瘤的残留与复发率,现在已经被列为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新手段。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术等内镜下微创手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开展,使早期肿瘤患者获得与以往开腹手术相似的治疗效果,显著减少患者的手术创伤,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内镜下染色避免漏诊
据张主任介绍,目前,我国是食管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每年约有15万人死于食管癌。进展期食管癌预后比较差,其5年生存率小于10%,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也仅约为25%。而早期食管癌术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所以,食管癌的早期发现对其预后显的非常重要。然而,常规胃镜检查对早期食管癌容易漏诊,内镜下染色,若食管有肿瘤、瘢痕、炎症病变极容易被肉眼识别,有效避免漏诊。
53岁的张先生因为总感觉上腹饱胀前来徐医附院就诊,门诊的常规胃镜检查显示是食管息肉,术前,医生为其做了染色后,发现竟然是食管癌。“病人的食道丝毫没有不适的症状,如果不做内镜下染色,很可能就出现漏诊。”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可治疗多种胆胰疾病
胆汁具有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吸收的作用,肝脏分泌的胆汁通过胆总管排泌至十二指肠降部,胰腺分泌的胰液具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等多种消化酶,帮助人体消化吸收各种营养要素。胰液通过胰管排泌至十二指肠降部。当结石或肿瘤阻塞胆总管、胰管、十二指肠乳头时,会导致胆汁、胰液排泌不畅,患者就会出现皮肤黄染、腹部疼痛、发热等症状,严重者危及生命。
据徐医附院消化内科肖烨主治医师介绍,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最早运用于临床是用于诊断胆胰疾病的,但随着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RCP)的出现,目前ERCP已经很少用于诊断,而主要用于治疗胆胰疾病。
ERCP是将十二指肠镜插入十二指肠降部,寻找胰胆管开口的乳头,再经活检孔插入造影导管,注入造影剂进行X线检查的一种方法。它可直接观察乳头形态及胰胆影像的综合诊断方法,是检查胰、胆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夏季肠道疾病多发
夏季高温酷暑,人们普遍感到食欲下降,茶饭不香,甚至出现胃肠不适。以便秘、腹泻、呕吐、腹痛等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胃肠道疾病也成为夏季的常见多发病。对抵抗力低的人群,如老人、儿童、病人和身体衰弱者,发病症状常较为严重。
近日,家住开发区的刘女士晚上和朋友一起看世界杯,吃烧烤,回家后肚子开始闹腾起来。“夏季是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夜间的烧烤路边摊,运动过后喝凉水,随手冲洗过的水果,都有可能携带细菌,导致腹泻、腹痛等多种不良症状。”徐医附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陈剑群介绍,炎热的夏季虽然适合市民外出活动,但随之而来的,还有更高的患病风险。气温高、湿度大,特别利于病菌的繁殖,食物易受污染,再加上夏季人体消耗大,免疫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夏季是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被污染食物是发病主因
“患上肠道传染病大多数原因是吃了不干净、被污染的食物而造成的。”陈剑群主任告诉记者,当温度上升到21℃以上时,病原体繁殖速度加快。夏季又闷又热,是病原体繁殖最快的时候,所以属易发病期。胃酸能杀死各种病原体,但在夏季,胃肠道则出现相对贫血,饮水量增加,大量喝水常会冲淡胃酸,使病原体乘虚而入。夏秋季节室内蚊蝇大量繁殖,苍蝇到处乱飞,它们在取食过程中边吮吸、边排泄,使大量细菌污染了食物,人吃了以后,就易感染肠道传染病。
消化内科病人多了两成
在一家企业做高管的梅女士这段时间的应酬特别多,一是孩子放暑假,许多父母都“解放”了出来,趁机好好放松;二是恰逢世界杯,朋友们一起看球吃饭,都少不了酒和大鱼大肉。一段时间下来,她实在撑不住了,因为吃得多吃得杂,出现过腹泻。
在消化内科,记者了解到,近期因为肠胃不适或腹泻的就诊病人数量大幅度增加,因为饮食引起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噎食嗳酸、消化不良、厌食症、消化系统紊乱症状的病人比平时增加两成。
针对这些现象,陈主任建议,因为吃多烧烤引起的口腔溃疡,可以吃一些维生素B2来治疗,吃多吃杂了食物出现腹泻病状的,可以吃一些诸如土霉素之类的消炎药。值得注意的是,吃药要根据病因,把握不准的,最好咨询医生,千万不可轻易用药。
专家名片
陈剑群 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医学会医疗损害鉴定专家库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徐州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医疗损害鉴定专家库成员。在徐医附院从事消化科近30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消化科领域的理论知识、临床各种疾病的诊治和内镜操作,擅长胃肠、肝胆、胰腺疾病的诊治,尤其是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胃肠息肉的内镜治疗、难治性胃肠功能性疾病的诊治。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篇、参编专著3部,独立及合作完成多项省、市级科研课题,获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二等奖1项。
专家门诊时间:周三全天
张永文主任医师,现任徐医附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徐州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医疗损害鉴定专家库成员。援疆三年,任新疆奎屯医院业务院长,为该院成功获得“三甲”医院作出贡献,多次获自治区、自治州政府授予“优秀援疆干部人才”、“创先争优先进个人”、“十佳援疆专家”等称号。从事消化科专业2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消化系疑难疾病的诊治、消化内镜诊治等。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 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