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晚报:为患者打开“生命之门”,记者走进徐医附院介入放射科,为你揭秘“通向生命
2013-12-19 00:00:00系统
为患者打开“生命之门”
记者走进徐医附院介入放射科,为你揭秘“通向生命的导管”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介入”这个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临床医学中。
可以说,它的出现,让人们洞悉血管内发生的诸多变化,通过导管顺着血管进入人体各部位,在不进行开放性手术的情况下诊断和治疗许多疾病,故又称之为“通向生命的导管”。
认识
——介入治疗不仅限于“疏通血管”,更多应用于全身性疾病
何为介入治疗?
徐医附院介入放射科徐浩主任介绍,“介入治疗是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疗。经过4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被称为介于外科、内科之间的第三大临床学科。”
徐浩主任说,介入治疗就是在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做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
“介入治疗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疏通血管’,更多的技术应用于全身性疾病,分为血管疾病治疗和非血管疾病治疗两方面。其中血管类疾病介入治疗,大到主动脉的病变,小到毛细血管的畸形。”
徐主任介绍,对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腰椎间盘突出症、子宫肌瘤等疾病治疗方面,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同时,随着介入放射发展与提高,介入治疗在如肝癌、肺癌等癌症治疗方面均取得不俗的成绩。
感受
——介入是“有孔必入,无孔也入”
百闻不如一见。
为了更加深刻地了解介入治疗的原理和方法,昨日,记者来到徐医附院介入放射科,实地感受一下介入治疗的“来龙去脉”。
走进徐医附院介入放射科DSA介入治疗室,记者注意到,这是一个全封闭的手术室,里面摆放着5台美国GE公司及荷兰philips公司生产的大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透过透明的玻璃窗,可以看到病人接受治疗的全过程,从血管造影机的显示屏上记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体内的血管脉络及各器官造型,疾患处也可一目了然,清晰度可谓逼真。
更为神奇的是,细细的导管在医生的操作下,轻松自如地进入人体血管内执行起各自的“使命”。
介入治疗被业内人士形象地称为人体内管道工,血管遍布全身,掌握着生命的“脉搏”。一根细细的导管就是通过血管进入各器官、脏器等患处,进行针对性的诊断和治疗。经口腔可以将导管插入气管、食管和胃肠道内,难怪有人说介入是“有孔必入,无孔也入”。
优势
——创伤小成功率高且住院时间短
谈到介入治疗的优势,徐浩主任说,“介入治疗的优势非常突出,可总结为:创伤小、安全性高、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等三大特点。”
具体来讲,对于需要内科治疗的疾病,介入治疗可以让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极大提高病变部位药物浓度,还可以减少药物用量,降低药物副作用。
“相对于外科治疗的疾病,介入治疗则避免了手术的大创伤,只需几毫米的皮肤切口,就可完成治疗。其损伤小、恢复快,对身体正常器官影响小且不影响人体外表美观。”徐主任称,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有例为证。徐浩主任讲述了一个患有“静脉回流障碍”的病人案例。在介入治疗之后,患者当即感到双腿如释负重,本来肿胀无法走路的双腿,很快就能正常行动。另外,水肿很快被消除,有一个患者体重在24小时内减轻8公斤。
此外,介入治疗过程中还有一大优势,即大部分病人只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从而降低了麻醉的危险性,更加适合年老、体弱的患者。
吴先生,安徽人,腹胀及下肢静脉曲张、色素沉着10多年。期间,他曾在多家医院就诊,并实施过手术治疗。但由于病情不见好转,溃疡渐渐扩大,经人介绍,吴先生转入徐医附院介入放射科接受治疗。
徐浩主任说,术前检查发现患者除患有膜性闭塞型布-加综合征外,其下腔静脉还合并长3厘米的血栓。因此在介入手术中,造影剂的冲击及导丝、导管操作均有可能因血栓脱落产生肺栓塞而危及生命。针对吴先生的病情,介入放射科的医生们认真研讨并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和风险预案。
术后3天,吴先生发现自己在胸、腹部及下肢存在多年的曲张静脉全部“瘪了”。 他开心地说,“下半身突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介入治疗实在是太神奇了!”
治疗
——中晚期肝癌患者可用介入治疗
谈到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徐医附院介入治疗专家祖茂衡说,以往对于中、晚期肝癌临床治疗困难且疗效差,现阶段中、晚期肝癌治疗方面则优先考虑介入治疗。
“通过导管将栓塞剂选择性注入肿瘤血管和肿瘤供血动脉,阻断肿瘤供血,封闭肿瘤血管床,从而抑制肿瘤生长。这相当于把肿瘤‘饿死’。”祖茂衡说,同时还可以采取微波、射频或冷循环技术,对肝部肿瘤直接穿刺消融或冷冻消融让肿瘤细胞“热死”或“冻死”。
祖茂衡主任告诉记者,对于这类病人,介入放射科每年要接诊500-600例,占到该科诊疗患者的30%左右。
祖主任说,针对肝癌的治疗,迄今尚缺乏一种能够适用于所有肝癌患者统一固定的治疗方案,所以肝癌的治疗应该需要外科、影像科、介入科、肿瘤内科等多学科相互补充和有机结合。
另外,早期治疗方案的选择将极大影响肝癌患者恢复。在此,祖主任特别强调,“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同时预防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
地位
——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徐医附院介入放射科是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和鲜明专业特色的临床学科,是江苏省首批临床重点专科,是江苏省“十二五”“科教兴卫工程”创新团队,是江苏省专科(病)诊疗中心,是全国外周血管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还是徐医附院脑血管病介入诊疗中心及脑科医院依托科室。
徐医附院介入放射科专家、副院长顾玉明说,徐医附院介入放射科从1989年就开展布-加综合征的基础及介入治疗研究,每年全国各地慕名前来就诊的患者就达到180余例,是国内单中心介入治疗例数最多的单位,病人来自26个省(市),创7项介入治疗新技术,使下腔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达到99%,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达到95%。
目前,介入放射科现有病床100张,大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5台,微波治疗仪、热疗机各2台。拥有专业医生13人,其中正、副高职称7人。
徐医附院介入放射科已使用微创介入技术治疗疑难重症病人近3万例,开展了全身各部位、各系统的介入诊疗项目80余项,其中甲类手术率大于50%,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的例数与成功率达到国内和国际领先水平,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另外,顾院长告诉记者,“在经颈静脉保留溶栓导管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介入治疗方面,成功率达到95%以上。脑血管疾病的介入诊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目前年治疗疑难、复杂脑血管超过150余例。良、恶性肿瘤、消化道与产后大出血等疑难重症的治疗方面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科室也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参加和承担了国家“九五”攻关课题、“863”计划、“十一五”支撑计划、省厅级科研课题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一、二等奖10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
【专家推介】
顾玉明主任医师,教授,硕导。现任徐医附院副院长,肿瘤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放射学介入放射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介入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分会粒子治疗学组委员,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省“333”人才培养对象。
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及介入治疗经验。主要研究方向:全身良恶性肿瘤的微创治疗与影像诊断以及布-加综合征、主动脉疾病、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在实体肿瘤的化学性栓塞、射频或微波消融、经皮穿刺化学性消融治疗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在血管介入治疗方面擅长布—加综合征、主动脉病变、静脉血栓等疾病的治疗。获国家、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全天
徐浩 主任医师,教授,硕导。现任徐医附院介入放射科主任,徐医附院脑科医院副院长,省“科教兴卫工程”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带头人,全国介入放射学专业中青年委员,省放射学专业分会委员,省介入放射学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江苏省介入分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编委,介入放射学杂志编委,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杂志编委。
擅长全身动、静脉血管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的综合介入治疗,在主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动脉硬化性周围动脉狭窄与闭塞、肾血管性高血压;静脉狭窄梗阻性病变,包括:Budd-Chiari综合征(布-加综合征)、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与肺栓塞、动静脉瘘及血管畸形、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神经血管性病变的介入治疗。在实体肿瘤的联合治疗、肿瘤消融及基因靶向治疗方面具有深入的研究。参加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及“十一五”支撑课题各1项,主持、参加省级以上科研课题8项。发表论文50余篇,参编专著5部。获得国家、省、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
专家门诊时间:周四全天
祖茂衡 主任医师,教授。曾任徐医附院介入放射科主任,徐州医学院影像学院院长,现任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介入放射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诊疗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委。
从事介入放射诊断与治疗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介入操作技能,在处理疑难重症方面具有独到之处,擅长处理静脉系统疾病,特别是在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临床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国内和国际上首创了多项新技术,主持制定了国内首部布—加综合征介入诊疗规范,攻克了布-加综合征的临床治疗。在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介入治疗方法独树一帜。
在恶性肿瘤的介入综合治疗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在苏北地区较早的开展了经动脉灌注与栓塞、微波与射频、基因与靶向药物、生物与免疫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与探索。获国家、省、市级科技成果10余项。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全天